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也说二月河

| 人围观 |

胡萝卜大人2025-05-01 17:36:48

      雍正王朝的书我看过,我觉得挺好看的,雍正王朝的电视剧我看了不下10遍,真挺好看的,演技都在线,剧情跌宕起伏,有人在指摘二月河美化清朝统治者了,我觉得大可不必。
      二月河的小说属于历史小说,而非严格的历史文献。历史小说往往通过艺术加工,突出人物的某一面以服务于叙事和主题。雍正王朝中,雍正被塑造成勤政爱民、果断改革的君主,强调他的治国能力和对腐败的打击,这与小说希望传递的“治乱兴衰”主题相符。文字狱、酷吏政治等负面事迹被淡化,可能是为了避免削弱主角的正面形象,或者因为这些情节不利于小说的戏剧性推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作为“天子”常被赋予正面形象,尤其是在大众文化中,观众更倾向于看到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二月河的创作迎合了这种期待,雍正的正面形象不仅让故事更具吸引力,也契合了90年代中国社会对“强人政治”和改革者的某种心理需求。文字狱等负面情节可能被认为过于沉重或敏感,淡化处理有助于作品的传播和接受度。
        客观角度来说,二月河的选择是一种“讨巧”的文学策略,牺牲了部分历史真实性来迎合读者和时代氛围。雍正的文字狱和高压政策在历史上造成了文化压抑和人命悲剧,淡化这些事实可能让作品显得“粉饰太平”,甚至有为专制统治辩护的嫌疑。但作为小说,这也是作者的自由,他有权选择如何塑造人物,只要读者能意识到这不是历史全貌。
        袁腾飞说过,清朝皇帝对比其他朝代,都属于勤政的,这个我觉得问题不大,具体的让人工智能做个简单分析:
汉朝:
亲政:汉朝皇帝如文帝、景帝、武帝亲政程度高,但中后期常受外戚和宦官牵制,亲政不如清朝稳定。
爱民:文帝、景帝的“文景之治”以轻徭薄赋着称,爱民程度极高。武帝虽有功绩,但穷兵黩武加重民负。清朝康熙、雍正的爱民措施与文景之治有相似之处,但文字狱等高压政策是汉朝少见的。
对比:清朝皇帝亲政更强,爱民方面与汉朝盛世相当,但高压统治削弱了亲民形象。
唐朝:
亲政:唐太宗、玄宗前期亲政突出,但中后期藩镇、宦官削弱皇权,亲政不如清朝。
爱民: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以爱民着称,玄宗开元盛世也重视民生。但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清朝盛世的爱民措施(如减税、赈灾)与贞观之治类似,但文字狱和满汉隔阂是唐朝少有的。
对比:清朝皇帝亲政更持续,爱民程度与唐朝盛世相当,但文化压制更严重。
宋朝:
亲政:宋朝皇帝多受文官体系制约,亲政程度不如清朝。宋太宗、仁宗等勤政,但皇权受限。
爱民:宋朝经济文化繁荣,仁宗、孝宗等皇帝重视民生,但重文轻武导致国防薄弱,民心不稳。清朝盛世的民生政策更系统,但宋朝的文化自由度高于清朝。
对比:清朝亲政更强,爱民措施效果更好,但文化高压逊于宋朝。
元朝:
优势:忽必烈时期试图汉化,兴修水利,略有爱民之举。元朝的开放性(如马可·波罗来华)促进了中外交流。
劣势:亲政程度低,皇帝多受贵族牵制,行政效率差。四等人制度和重税剥削导致民心尽失,文化压制粗暴,统治仅97年即覆灭。
总体评价:元朝皇帝的亲政爱民表现在中国历史上垫底,忽必烈是唯一亮点,但其功绩不足以弥补整体缺陷。
明朝:
亲政:明朝皇帝如朱元璋、永乐帝亲政极强,但中后期(如万历)怠政严重,宦官干政频发,亲政不如清朝。
爱民:朱元璋出身民间,重视农民疾苦,但严刑峻法(如剥皮实草)令人恐惧。明朝中后期赋税沉重,民怨沸腾。清朝康熙、雍正的减税和赈灾措施优于明朝多数时期。
对比:清朝皇帝亲政更稳定,爱民措施总体优于明朝。
      可以看出,清朝确实在历朝中算是可以的了。
      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可以很容易得到相对客观的内容,如果大家都能全面的看问题,也不存在被某一个流行作家误导的可能。当然在我们这个环境下,二月河的误导算什么呢,所谓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秽史,这个是真真切切的。看看抗日神剧,看看司马南、金灿荣之流的登堂入室,他们的影响之恶劣,二月河又如何能望其项背呢!
      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骄傲,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个人号称为他的国家或民族自豪,那只能说明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否则也不会抓着那些千百万人共有的东西引以为荣了。如今,正是在主流声音中,强调爱国和民族自豪感,而不让个人有什么可骄傲的,这种关于二月河的骂战,刚好也是洗脑的结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