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崇祯执政加速了明朝灭亡

| 人围观 |

转危为安2025-05-16 17:37:25

一、松锦大战
1. 战略决策失误
崇祯十三年(1640)清军围锦州,蓟辽总督洪承畴提出“持久困敌”方略,主张“且战且守,步步立营,勿轻浪战”(《洪承畴奏疏》崇祯13年5月)。但兵部尚书陈新甲受崇祯密谕,强令“刻期进兵”,其幕僚马绍愉在私信中透露:“上意谓师老财匮,必欲速战”(《马绍愉家书》藏台北故宫)。这种决策模式完全违背“战场指挥官优先”原则,洪承畴被迫率13万大军仓促出关。
2. 战术操控
明军进至松山后,崇祯在平台召开九卿科道会议,否决洪承畴“稳扎壕垒”方案,强令分兵四路突击。户科给事中张缙彦记录:“上持红笔圈点阵图,命诸将各领方位,虽总戎不得专进退”(《张缙彦日记》)。这种将八旗哨骑侦查结果直接转化为作战指令的做法,导致王朴部提前突围引发全军崩溃。
3. 败后追责操作
松山惨败后,崇祯为推卸责任,将败军之将王朴处斩,却赦免率先溃逃的唐通。这种“选择性执法”在吴甡《柴庵疏集》中被揭露:“朴实奉密旨先动,通乃杨嗣昌旧部”。中枢遥控的恶果至此完全显现:将领不再以战场得失为虑,唯以揣摩上意为要。

二、开封围城
1. 救援时机的误判
崇祯十五年(1642)三月,李自成三围开封,河南巡抚高名衡飞章求援。崇祯在未核实军情下,严令陕西总督汪乔年“弃秦救豫”,导致陕西防务空虚。孙传庭在私信中痛陈:“汴围尚可支半载,秦中糜烂则天下危矣”(《白谷集》卷六)。结果汪乔年部2.4万人刚出潼关即遭伏击,李自成破洛阳后顺势西进。
2. 战术御前指挥
五月,崇祯通过兵部传达“掘河灌贼”密令,开封推官黄澍在《守汴日志》中详述:“钦差持红牌至,命决朱家寨堤,水高丈余,贼未去而城先溃”。这种将重大战术决策权收归深宫的做法,直接导致开封百万军民葬身鱼腹。
3. 败战责任转嫁
开封沦陷后,崇祯谕令刑部“查核诸将先溃者”,却将决堤责任推给已死的河南巡按严云京。这种“权责分离”的追责模式,在查继佐《罪惟录》中被批为“赏罚之柄,沦为塞谤工具”。

三、孙传庭案
1. 练兵时机的反复剥夺
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孙传庭请“练兵关中,待机东出”,崇祯却八次下诏催战。孙在奏疏中直言:“兵新募,不堪用”(《孙忠靖公集》),但皇帝朱批:“岂有延贼养患之理?”(《崇祯实录》)。这种忽视军队训练周期的催逼,迫使秦兵未成军即仓促出战。
2. 战场决策的密旨干扰
郏县之战初期,孙传庭已切断李自成粮道,崇祯却密令监军张元锡“促传庭急击”。张岱《石匮书后集》记载:“元锡出怀中密谕,传庭跪泣曰:‘此自取败之道也’”。明军被迫在雨季强攻,最终因粮车陷泥溃败。
3. 拒绝承担责任
潼关失守后,崇祯拒绝承认催战过失,反在《罪己诏》中将败因归为“将士不用命”。这种文过饰非的做法,被谈迁《国榷》评为:“明知其误而必遂之,此亡国之妖也”。
所以所谓的崇祯已经尽力了,大明根本没有救的这种观点根本经不起考验。我列举的只不过是一部分,还有更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不是因为崇祯,大明至少还能再续三四十年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