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孙立平:哄你玩,然后呢?

| 人围观 |

岛主大大2025-09-04 17:41:44

国际政治中的一种新玩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崇尚蛮力,盛气凌人,而且很喜欢侮辱他人。


但因为大家都有求于他,也只能忍气吞声,甚至强颜欢笑,哄着他玩。但这种情形不可能长时间持续下去,有的实在忍受不了,有的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有可能就不继续哄了,有的可能甚至会根本不买账。到最后,说不定这些人自己抱团不和他玩了,甚至和别人玩去了。这就是在特朗普身上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很滑稽的场面。 


一位网友就是这么形容他对当前俄乌局势的印象的:欧洲一方面要支持乌克兰抵抗俄罗斯的侵略,一边还得哄着特朗普这个小孩玩。   


阿拉斯加双普会,特朗普给予普京极高的礼遇,而且除了俄罗斯得以成功避开制裁之外,一无所获。这对于乌克兰和欧洲国家来说,可能就是一种吞下苍蝇的感觉。


但在随后以马克龙、斯塔默、梅尔茨、梅洛尼、图斯克和斯图布的名义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还是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对特朗普的斡旋表示欢迎:我们对特朗普总统为制止乌克兰的杀戮、结束俄罗斯的侵略战争以及实现公正持久的和平所做的努力表示欢迎。我们欢迎川普总统为制止乌克兰流血冲突、结束俄罗斯侵略战争、实现公正持久和平所做的努力。


我们欢迎川普总统表示的美国准备提供安全保障。在其后举行的特朗普与乌克兰和欧洲领导人的会晤中,欧洲方面更是精心做了哄你玩的安排:吕特专司拍马说好话,斯图布和梅洛尼准备好在局面可能失控的时候打圆场,而泽连斯基更是在需要和不需要的时候说了无数个感谢。


为什么?吕宁思先生说得直截了当:欧洲和乌克兰领导人这样做,是为了乌克兰和欧洲不至于腹背受敌。让他高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这当中,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和印度总理莫迪被认为是最擅长“哄特朗普高兴”的领导人,对了,还有一位,芬兰的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办法,要么投其所好,要么拍其马屁,以此与特朗普建立密切的私人关系。


印度总理莫迪多次向特朗普公开示好。他多次称特朗普为“我的朋友”,并在特朗普胜选后第一时间表示祝贺,称其胜选开启的是“美国的黄金时代”。他甚至在公开场合模仿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提出“让印度再次伟大”,强化情感共鸣。我们还都记得是的安倍晋三在陪特朗普打球时摔了一跤的情景。当时,安倍的球落入沙坑,他在试图爬出沙坑追赶已前行的特朗普时失去平衡,以 “360 度后滚翻” 的姿势摔倒在地,这一画面被东京电视台的直升机摄像机全程捕捉并反复播放,瞬间引发全球关注。特朗普对这一画面的印象也会极为深刻。  

 
日本《读卖新闻》评论称,安倍的摔倒 “比完美挥杆更具外交价值”,因为它打破了传统领导人的刻板形象。  
两人关系因此更显亲近。  


实际上,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领导人都学会了这一招。韩国前总统尹锡悦,据说在2016 年后就没有摸过球杆,但在特朗普当选后,他重启高尔夫训练。韩国总统室消息人士称,此举旨在 “为未来可能的海湖庄园会晤做准备”。 韩国《中央日报》评论称,尹锡悦的高尔夫练习 “本质是用个人形象投资国家利益”。这当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芬兰的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  斯图布这个人很独特。按道理说,芬兰这个国家规模不大,其本人也不是重量级的世界政治家,但有一点,他能和特朗普说上话。因此,当美欧发生分歧甚至冲突的时候,有时就靠斯图布到特朗普这里来做工作,而且这种工作往往是卓有成效。因为斯图布知道如何和特朗普打交道。    


从哄你玩到不哄了的转折  


不知道各位是否注意到下面的两条消息:  一条消息是,印度总理莫迪8月29日访问日本时,接受了《日本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当中,记者问了一个话中有话的问题:国际社会对印度和美国的关系感到不安的声音正在升高,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莫迪对此的回答是:印度和美国一直是朋友,今后也将是朋友。自由经济对印度和世界都很重要。


印度支持多极化和包容性的世界秩序,使全球南方的声音在全球对话之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一贯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回答无懈可击。但我们都知道,这段对话的一个基本背景是近来印度和美国的关系确实出现了明显的紧张和恶化迹象,而且莫迪对于特朗普也开始有点不买账。有消息说,特朗普在过去几周里曾至少4次尝试与莫迪通电话,但都被莫迪拒绝。


也许,莫迪原来哄着玩的态度变了。另一则消息是,石破茂倡导建立“印度洋-非洲新经济圈”。在第9届非洲开发会议开幕之前,石破茂在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的论坛上发表演讲中,提出了建立“印度洋-非洲经济区倡议”物流网络的设想,目的是将从印度到中东、非洲的地带发展为工业产品和矿物资源的供应链。这话如果从表面看,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放到当前美日关系的具体背景下来看,味道就不一样了。实际上,最近一段时间,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也在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不仅在贸易领域矛盾凸显,而且在其他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出现明显分歧。  


实际上,类似的迹象不仅仅发生美印、美日之间,近年来,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对美国态度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欧洲和乌克兰在俄乌战争的关节点上,确实不敢惹恼特朗普,只能虚与委蛇。但从双方的互动中可以看出,这已经不是亲密的盟友之间的关系。欧洲只是在忍着。这种哄着玩的互动模式,其演变往往循着下面的逻辑与步骤。第一步,尽管有些无奈,但还能和颜悦色地玩;第二步,陪玩者有的开始不耐烦了;第三步,不和你玩了,至少忍不住顶撞;第四步,不和你玩了,或者自己抱团玩,或者另找他人。现在到哪一步了呢?从正常的交往到哄着玩意味着什么?    


白宫争吵发生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白宫吵架:也许象征的是美国正在经历从权威到权力意义上的衰落》,并试图对这件事情提供一个分析的脉络。在白宫争吵发生后,有人埋怨小泽缺少圆滑的外交手腕。从直接的层面说,这是有理由的。本来,如果一上来就感谢不断,就说您是宇宙中能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一个人(特朗普政府中一位部长的原话),您有什么想法,我按照去做就是了。管它接下来做不做,先哄他高兴再说,事情可能就完全不是那个结果。问题是,那时的小泽还没学会哄你玩,结果,不仅被群殴,直至被逐出白宫。其后,特朗普也给了他颜色看。事情本身不说了,我想说的是这件事情可能意味着什么。我在那篇文章中的分析框架是这样的: 韦伯曾经对权力和权威进行过区分。在韦伯看来,权威是指一种被认可和接受的权力,人们自愿服从另一个人或一个主体的意志。而权力的本质在于其强制性,权力的背后是实力。


二战之后,美国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客观地说,这不仅仅在于它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同时也在于人们对它所体现的价值观的认同,对于其所主导的国际秩序的认同和依赖。尽管这当中也不乏可诟病之处。在与盟友的关系上,虽然不能排除利益的因素,但价值观的认同,对美国行事方式的大体认可,甚至把你当作一个正义的主持者,仍然是他们之间关系的软性纽带。    


换句话说,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对美国是尊重的,美国在世界上的权力是附带着威望的。

然而,现在所有这一切都在改变。哄你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权威到权力蜕变过程的产物。哄你玩,说明你的实力仍在,但权威已经失落。这时,人们只是怕你,惹不起你,但在内心里已经失去了对你的尊敬与信任。越来越多的感谢与恭维,表明的绝不是亲近与认同,而是疏离与反感。


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那下一步的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