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安史之乱,不得不说起根源李隆基。
李隆基不是一代明君吗?为什么他是安史之乱的根源呢?其实李隆基刚登帝位时,他确实是爱民如子,而且用人也是慧眼识人,起初先后重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四位贤相,这四位宰相也尽心尽力,凭借卓越才智,赤胆忠诚全力辅佐朝政,终于将大唐推向了历朝以来最繁华的巅峰,“开元盛世”就此得名。
然而,有一条万物离不开的定律“盛极而衰”。晚年的李隆基和年轻时判若两人。他觉得今日的繁荣昌盛都是自己一手所开创的,辛苦了大半辈子,也到了该享福的时候了。于是,他逐渐变得骄奢淫逸、荒废朝政。更可怕的是,他心思倾注于声色享乐之中。
这还不是最荒唐的,他甚至不顾道德伦常,将儿子的妻子杨玉环占为己有。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举动为日后的动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在得到杨贵妃后,李隆基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宠爱爱妃,他对朝政之事愈发懈怠,竟将国家大事几乎全权交给奸臣杨国忠打理。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关系入朝为相,但他却专权跋扈,且善于察言观色。在李隆基的默许下,他在朝中独揽大权,为所欲为,对王公大臣颐指气使,利用权力打压忠臣李林甫一派。更视当年“战无不胜”的安禄山为眼中兵。当时的安禄山手握重兵,还是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拥有全国2/3兵权的他,对杨国忠这种靠关系上位的无能之辈,他根本不放在眼里。
安禄山的兵权,让杨国忠内心非常不安。为了除去安禄山,杨国忠绞尽脑汁,还想收买其他大臣,把安禄山搞下台。可大家都清楚安禄山的手段和地位,都不敢轻举妄动。杨国忠只好偷偷从中收取他不利证据,多次向唐玄宗进言,污蔑安禄山有谋反之心,需多加提防。
可当安禄山知道杨国忠在背后使坏之后,并不露声色,借机进入行宫面见李隆基和杨贵妃。安禄山为讨好唐玄宗,45岁的他认29岁的杨贵妃为干妈,称自己对朝廷一直都是忠肝义胆,毫无谋反之心。他虽体态肥胖,却特意在李隆基面前翘起湖人舞蹈,尽讨他欢。
看到安禄山一副憨厚的模样,李隆基怎么也看不出来他有谋逆之意,因此杨国忠的诬告也就不了了之。可往往越不相信的事情就越会发生。
当安禄山知道杨国忠想除掉自己时,他清楚不能再坐以待毙,如果不先下手,那迟早会成为杨国忠的刀下亡魂。于是,安禄山倾覆朝野的决心不断加强。如果说李隆基是“安史之乱”的根源,那杨国忠便是这场叛乱的直接导火线。只是安禄山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天来的如此之快,虽然大堂内歌舞升平,一片祥和,但边疆外势力还是蠢蠢欲动。
唐玄宗为了提升边疆管理效率,竟将军、政、财三大权力尽数赋予地方节度使,没想到这一制度如同埋下的灭国祸根。节度使集权于一身后,形同割据一方的诸侯,凡事可自行决断,渐渐不再向中央汇报国情,最终脱离了朝廷控制,也为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叛提供了基础。
公元755年,时机已到,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联合史思明率领15万大军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的大幕正式拉开。叛军手段残忍,所到之处一片哀嚎。丧尽天良的他们不顾老人、孩子的苦苦哀求,全部成为了他们抢夺地盘的牺牲品,而妇女则成为他们的蹂躏对象。村庄和街道处于火海之中,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昔日繁华热闹的都市成了人间炼狱,处处陷入了一片悲凉。
据统计,“安史之乱”使中国人口从6000万降到了2000多万。由于当时唐朝长期处于安定繁荣之中,边疆守卫森严,不会担心外敌入侵,国内的士兵早已懈怠,面对早有预谋的叛军,几乎毫无反抗之力,叛军用了不到7天便拿下河北全境,2天后,安禄山军队直逼洛阳。
而当探子带回战报时,唐玄宗还仍沉迷于享乐之中,竟以为这是一个开玩笑的谎言。直到叛军步步紧逼长安,他才惊觉事态严重,却已无力回天。
同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此时他已攻占北方半壁江山,唐玄宗担心剩余的江山在落入他手中,于是派节度使哥舒翰率领20万大军镇守潼关。由于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哥舒翰坚守不出,便可保住剩余江山太平。
偏偏李隆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决定。当两方军队僵持数月后,安禄山眼见坚持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假装退兵,想引哥舒翰出关。哥舒翰也看出了安禄山的诡计,继续按兵不动。可唐玄宗在杨国忠的怂恿下,以为对方已经认输,此时应该乘胜追击。于是,唐玄宗便不顾哥舒翰劝阻,强行令其出兵。最终唐军被打败,潼关失守,一夜之间,长安被叛军攻破,唐玄宗只能带着杨贵妃仓皇逃离。当一行人逃至马嵬坡时,军中突然爆发哗变。随行官兵一致认为,这场大乱的根源问题全出在于杨贵妃和其兄长杨国忠身上,若不是他们两个的揽权乱政,安禄山根本就不会背叛朝廷。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士兵对他们的恨意越发浓烈,迅速包围了唐玄宗的住处,要求当场处死杨贵妃兄妹。
为了平息兵愤,保住自己性命,被逼无奈的唐玄宗别无选择,只好眼睁睁看着心爱之人殒命于眼前。不久,唐玄宗逃入四川,而太子李亨则北上,秘密集结兵力对抗安禄山叛军。
公元756年,李亨在灵武即位,为唐肃宗,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在李亨的主导下,唐军对抗叛军,逐步扭转战局,没多久便收复河北一带。
公元757年,李亨再次派遣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率军出击,有了前面收复河北的信心,这次战士们一路高歌,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动攻击,再次成功收复长安与洛阳。此时的安禄山因年纪增长,体态肥胖,性格愈发暴躁多疑,不久便被其子安庆绪位争夺权位所杀。安禄山死后,叛军陷入频繁内讧,士气大衰,屡屡被唐军击败,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画上句号。
但战乱已让唐朝元气大伤,不仅造成了惊人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黄河中下游地区更是千里萧条,一片残破,正如后人所形容的“千里无鸟鸣”的悲凉。这一系列巨变,不仅彻底丢失了唐朝的国运,更对后世华夏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造成人口死亡具体数字难以精确统计。根据唐代杜佑《通典・食货七》记载,天宝十四载(755年)全国在册人口约为5291万,而至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这一数字骤降至1690万,九年间人口减少约3600万。不过,这3600万人口减少并非全部由战争直接导致,还包括战乱引发的饥荒、瘟疫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