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中核招聘小编暴露了哪些行业秘密?

| 人围观 |

风骚律师2025-04-10 17:36:59




这两天,中核招聘登上热搜了。
为什么上热搜了呢?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公众号在发表文章的时候,发布了一条标题名为《我们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的文章。






而在发出的这篇文章中,中核招聘在文章里发布了很多数据:



中核招聘在他们的文案中,发布了的数据包括——覆盖全国10座城市、14所顶尖高校、联动百余家成员单位协同发力、释放1730个核心岗位需求、吸引3100+学生到场参与互动、精准吸纳1196273份高质量简历、共计425284位应聘者、数据全景印证中核集团、“技术+人才”双轮驱动的强磁场效应、为产教融合与创新攻坚注入可持续动能……
而当他们发出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就被网友骂惨了。



很多网友都表示,中核招聘这样赤裸裸地炫耀自己收到的招聘简历数据,这就是在无数找不到工作的求职者身上撒盐;
还有网友认为,他们这样炫耀,就是在将他人的困境看成自己漂亮的KPI数据,这种行为,让人看不到身为一个大集团的人文关怀……
中核招聘的行为确实缺乏了一些人文关怀。但是,当中核招聘晒出这些漂亮的“数据”之后,这些“漂亮”的数据里面,其实还隐藏着不少行业“秘密”。
1、将近120万份简历,光是当废品卖出去,就能卖不少钱。
中核招聘的小编表示,他们收到120万份简历。可如果这些简历是纸张的话,把这些简历换算一下,你就能得到以下数据:

    普通A4纸约4克1张,120万张,总重就大概是4800千克
    而4800千克,大概就是5吨重。
    而且如果简历的纸张是硬质的纸张的话,这种纸张密度更高,所以如果是这类纸张,那么总重就可能会达到5-6吨。

    废纸回收价通常为 ‌0.7-1.1元/斤‌(即1400-2200元/吨)‌,而且硬质纸利润更高。

    ‌如果按5吨,每吨单价1500元计算,那么120万份简历,就算当废品卖,也能卖出:51500=7500元。

7500元,这是很多求职者一个月的工资了,如果把这些钱放到贫困地区,这就是很多人一年的口粮了。
你我的简历,在一些公司那里就算当废纸卖也能卖出高价,这就是当今的一个行业现状。



2、这120万份求职简历,还暴露了当今就业市场的畸形竞争环境。
如今的一个畸形的就业环境,就是当今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
如果中核招聘还没意识到这种现状,还在洋洋得意炫耀自己收到的上百万份的简历数,那说明他们对当今的大环境的认知是有问题的。
而且120万份简历,一起投递给一家企业,这还暴露了当今的大量非对口专业学生正在盲目投递简历(毕竟不可能120万人都是核能相关对口专业),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说明了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这背后可能就是无数的“专业错配”的问题。
这种畸形的求职环境,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担忧的求职就业环境。
3、仔细看中核招聘发文中的表情包。
其实当你仔细看中核招聘的那篇文章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在这篇文章的标题最后,故意留下了一个表情包:



这个表情包,其实就是一种暗含着“得意”、“嘚瑟”意味的表情包。
中核招聘允许他们的小编放出这种表情包,其实就暴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的一些企业宣传者,与社会大众的真实感知,存在严重的割裂。
因为他们意识不到很多人还找不到工作,也体验不到这些无业者当今的隐痛,这就是企业宣传者与社会真实感知存在严重割裂的问题。
这种表情包,忽视了求职者的情感需求,所以这种表达在很多时候,反而会加剧青年无业群体的焦虑与无助感。



4、很多行业头部大佬,根本看不懂数据的“好”和“坏”。
收到120万份求职简历,到底是好是坏?
在一些管理者看来,数据多,就是好,数据差,就是坏。所以他们往往认为——我收到120万份简历,说明很多人关注我们的招聘啊,说明我们企业很厉害啊,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但是当年反过来看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很讽刺的问题。
那就是:你们企业那么厉害,为什么还要从120万份简历中“大海捞针”来找求职者呢?
这是不是反向说明了,你们企业的人才供给体系未能有效补位,导致企业不得不从海量简历中“大海捞针”?
对接那么多所顶尖高校资源,却仍要筛选上百万简历,这是不是在反向说明了,对口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精准对接核工业等高技术行业需求,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些招聘岗位的设置脱离了实际?
所以这有什么好得意的呢?
5、很多行业还在搞“唯规模论”。
某些头部企业,如果还把收到的招聘简历数量当成炫耀的资本,那这在某种程度上还说明了这些企业还处于“唯规模论”的行业思维里。
很多头部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他们的思维,可能还处于几百年前的“规模即正义”的思维里,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收到的招聘简历规模大,就相当于社会贡献率大吗?企业人员数量多,就相当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领先吗?很显然不是。
AI时代,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已经在努力向“少即是多”的战略思路转型了。
而且如今很多有生命力的行业领导者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认知思维——在如今复杂的AI时代里,真正的组织生命力,不在于简历堆积的高度和公司人员的多寡,而在于为社会价值创造的密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