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房价下跌的后遗症,开始全面发作了,这个冬天,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漫长长!

| 人围观 |

宿命虚空2025-11-08 17:36:56

房价下跌的后遗症,开始发作了,这个冬天,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漫长长!


上个月,成都昭觉寺汽车站停运了。

54岁的老盛,开了20多年长途大巴,终于也失业了。

“其实这十年,车站早就是靠财政贴钱活着。”

老盛叹了口气,“以前还有点客流,补贴少点;现在跑一趟空一趟,跑得多亏得多。”

最严重的是,当前“不是不想补,是财政真没钱了。”

然而,谁能想到,一个汽车站的停运,竟和房价下跌扯上了关系?

可事实就是如此——房价跌下去的那一刻,藏在背后的后遗症,已经开始发作了!

01

公共服务“断供”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

最近这几年,全国好多地方的客运站、公交线,说停就停了。

河南洛阳,上个月一下关了3个乡镇客运站,理由是“客流不足、财政补贴跟不上”;

山东潍坊,5条城乡公交线路直接取消,村民要去县城,得多绕20公里路;

就连大城市广州,也有10多条夜班公交缩减班次,理由同样是“运营成本高,财政补贴难以为继”。

这些看似和房地产没关系的公共服务,其实过去一直靠“房地产输血”活着。

以前房价涨、土地卖得好,财政有钱,就能补贴公交、车站,让大家出门方便;

现在房价跌了,土地卖不动了,财政没钱了,最先砍的就是这些“花钱不讨好”的公共服务。

以后出门,可能要多等半小时公交,可能要跑更远的车站,甚至有些地方,连车都坐不上了。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02

楼市下行,地方财政“见底”

为啥财政会没钱?

根子就在“土地财政”上。

过去二三十年,地方政府靠卖地赚钱,不仅能盖楼修路,还能补贴公交、医院、学校。

2021年的时候,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突破8.7万亿元,那时候财政有钱,就算公共服务亏钱,也能靠卖地的钱补上。

可现在呢?

202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同比跌了11.2%,土地出让收入直接腰斩。

某三线城市的财政局长私下说:“以前卖一块地能赚5个亿,现在半年都卖不出一块地,连公务员工资都要靠中央转移支付。”

房地产就像地方财政的“提款机”,以前提款机里有钱,啥都能办;

现在提款机空了,问题全暴露了——

不仅补贴不了公共服务,连修桥补路的钱都没有。

房价跌的是数字,可地方财政亏的是真金白银,这亏空,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

03

地方开始“自救”!

财政没钱了,地方只能想办法“自救”,连未来都“卖”了。

更夸张的是有些城市,把未来50年的低空经济经营权都卖了,把公交车票、公路通行费打包成“资产证券化产品”去融资——

简单说,就是把以后能赚的钱,现在提前换现金花。

可这“自救”的代价,最后都落到了老百姓头上。

福建福州某小区,地下停车费从150元/月涨到350元/月,业主抗议也没用,物业说“是政府允许的”;

深圳不少景区,门票从50元涨到120元,还说“是为了维护设施”;

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已有18个城市上调了停车费,23个景区涨价,11个城市把公共资源打包融资。

地方不是不想好好过日子,是真没钱了。

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可这墙拆来拆去,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出门成本越来越高,兜里的钱越来越不经花。

04

老百姓“遭殃”,日子越来越难

几年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房价下跌的连锁反应,最后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循环:

房价跌了,老百姓手里的房子不值钱了,资产缩水,不敢花钱;

地价跌了,地方财政没钱,只能涨停车费、门票费、公交费;

这些费用一涨,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就高了,特别是穷人,本来收入就少,现在坐公交要多花钱,停车要多花钱,连逛公园都要多花钱,负担越来越重。

这就是现实:

房价跌,我们的资产缩水;

财政亏,我们的生活成本涨。

最后,所有的代价,都要老百姓自己扛。

这个循环不打破,日子只会越来越难!

现实问题是,房价下跌的苦,我们都要咽。

老盛现在每天早上还是会习惯性地早起,可再也不用去汽车站了。

他说:“以前觉得房价跌跟我没关系,现在才知道,连我开的大巴车,都靠房价撑着。”

房价下跌的后遗症,不是某个人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它藏在停运的汽车站里,藏在涨价的停车费里,藏在越来越贵的生活里。

别以为房价跌了全是好事,它带来的苦,我们每个人都要慢慢咽。

这个冬天,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