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私心杂念,被自己的认知或外界信息所污染的妄念,烦恼也都是因此而发生。受认知的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总是非常顽固,想要纠正一个人的思维或者行为,就等于否定对方,站在他的对立面。
人天生具有“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被纠正,特别是在公开场合,常常被视为对自身判断力、知识和尊严的挑战。对方第一反应往往防御和反驳,而不会理性思考你的观点。最终可能赢了争论,关系却差了。
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而是信任和尊重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大庭广众下反驳或纠正他的观点或行为,那是对他的挑衅、不信任,或者是看不起他。很多亲密关系,因为被对方纠正,结果变得疏远。
这是认知偏差的顽固性带来的后果。心理学上的“逆火效应”指出,当人们遇到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时,他们不但不会接受这个观点,反而会更加坚定地相信原来的观点,你的纠正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在你的思维中,你纠正对方的错误,是在帮助他走出困境。殊不知,你们之间的认知差距,让你们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正如盲人摸象或不同角度看山峰,你们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其它意见是一种破坏。
纠正别人,本质上就是与人争辩,是非常消耗精力的,特别是和那些认知层次不同的人争辩,是一场巨大的能量消耗。你需要调动逻辑、证据、情绪去应对,而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同时还会破坏原来的关系。
指出别人的问题,不仅需要你花精力把底层逻辑翻译成对方能听懂的语言,还需要化解他的对抗情绪。你所认为的“错误”可能是对方不了解的情况,也可能是你们不同角度的见解,还有可能是你片面的理解。
如果最终没有说服对方,很可能还会惹怒对方。本着善意去帮助别人,结果消耗了自己,损人不利己,得不偿失。在别人眼里,你的纠正就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所以,除非利益相关,否则坚决不纠正别人。
不是所有人都会感恩你的好心,很多人只会把您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一个人的认知,会让人固执己见,观念根深蒂固,任何纠正,都被视为是挑衅。为什么“不要去纠正别人”,因为纠正别人的成本很高。
只有当对方不纠正会损害你的利益时,那你就必须站出来,不要让对方错下去。所谓“利益相关”,就是任由对方错下去,会损害到你和相关人员的利益,公众及团队的利益,社会安全和秩序,及你们的健康关系。
纠正他人是一门学问,一种智慧,稍有不慎就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即便在“利益相关”必须开口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纠正的目标不应该是“证明你对他错”,而是你与他“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可能有效果。
首先要做到先连接后纠正。即要先肯定对方观点中合理的部分,表示理解对方的初衷,先构建一个安全的沟通氛围,而不是一上来就否定对方,劈头盖脸地说对方的不是,这样即便你是对的,也无济于事。
其次用提问代替断言。有时太直接,并非是好事。人都很固执,认知越低的人越固执,你越是直接否定他,他越是不认同你。只有慢慢引导他,让他认为那是他发现了问题,他才会顺理成章地接受你的意见。
再次要对事不对人。人心里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你的质疑很可能让对方认为那是你对他的成见,进而不接受你的意见。此时你要将焦点放在事情本身上,而不是纠结对方的认知。
最后一定要顾及对方的面子私下进行。不管多大年龄、多么睿智、多么宽容、多么善良的人,都好面子,不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批评揭短,所以不要在公开场合让人难堪,私下交流是表达不同意见的最佳场合。
总得来说,除非利益相关,否则不要去纠正别人。这不是明哲保身的冷漠,而是深刻洞察人性后的成熟。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把宝贵的认知资源和情感能量,用到重要的人和事上。
防水图











